佛教经典、故事集中,常以动物表现。其理由有三:(一)业(梵karma )与轮回(梵sam!sa^ra )思想之影响。(二)精灵崇拜(animism,animatism)之倾向。(三) 譬喻、拟人化表现之发达。经典中尤以本生谭(梵Ja^taka )文学为然,每以当时流传之动物譬喻,讲说佛陀前生之功德,此为教化众生最具效果之方法。
经典中,以动物为主角之寓言,占有重要之地位,如一角仙人故事、六牙白象本生、月中兔本生等,皆为脍炙人口之动物譬喻故事。此外,猿、猪、龟、鹿、象等动物,于本生谭文学中皆深具人性。佛典中以动物为角色者不少,如本生鬘(梵Ja^takama^la^ )、所行藏(巴Cariya^-pit!aka )、生经、六度集经、佛本行集经、百喻经、出曜经、撰集百缘经、杂宝藏经、菩萨本行经、菩萨本缘经、菩萨本生鬘论,及经律异相等。另有以亲切可爱之动物为题材之譬喻教训,如盲龟浮木(喻于此世间获得人身,由听闻佛法而获欢喜,诚属难能可贵)、麟角喻独觉(喻独自修行而获觉悟)、黑白二鼠(又作二鼠啮藤,喻人类肉体之无常与烦恼之无尽)、师子身中虫(喻处于佛门中却破坏佛法者)、虾蟆禅(喻独善其身,自得利益之觉悟)、野狐禅(喻虚伪之觉悟者)、人雄师子(佛陀之异名)等。
轮回转生思想中之畜生道为三恶道之一,住于因无知而彼此杀害苦多乐少之世界,此即罪业深重者所转生之处。于六趣说中,另加声闻、缘觉等四圣,而有十界之说。然虽堕为畜生,仍有主张可成佛者,此即‘十界互具说’。大乘佛教特别重视有关动物之佛性及成佛等问题,故有‘一切众生悉有佛性’、‘五性各别说’等各种议论产生,如著名的‘狗子佛性’之公案。佛陀的传记中,爱护动物之故事极多,如舍身饲虎、月中兔本生等。不杀生戒为佛教徒所必遵守之最重戒,犯不食肉戒,则断却大慈佛性之种子。佛陀曾禁止无意义之马祠祭(梵As/vamedha )。阿育王之碑文中,有关保护动物之记载共有九处,可知阿育王系以佛法之精神为善政之基础。我国与日本举行放生会,即为一种爱护动物的精神之仪式化。
伴着万物有魂之信仰,于印度神话中,亦常可见到动物崇拜。例如以庚申之猿、马头之马、荼吉尼(梵D!a^kini^ ,又作稻荷)之狐、金毗罗(梵Kumbhi^ra )、象头人身神(Genes/a)之象,以及龙、蛇等为崇拜之对象,至今于印度尚有视牛为神圣者之风习,鹿野苑(梵Mr!gada^va )之阿育王石柱柱头之狮子或牛,印度独立以后用以象征国家。
/.Block Style 18
Block Style 19
/.Block Style 19
Block Style 20
广告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