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ction Navbar V1

天台山

Section Contents
Block Style 16

天台山

/.Block Style 16 Block Style 18
位于浙江台州府(天台县)佛霞岭山脉东北端。又称天梯山,或称台岳。以山形如八叶覆莲,有八支八溪及上台、中台、下台等,似三星之台宿,故称天台。共由桐柏、赤城、瀑布、佛陇、香炉、罗汉、东苍、华顶等八峰组成,最高之华顶峰高一一三六公尺。另传本称南岳,周灵王太子晋居此,其魂为山神,命左右公改称天台。峰峦甚多,有招贤、金墩等诸山,摘星、玉女等诸峰,百丈、狮子等诸岩,刘阮、丹霞等诸洞,闹、秀等诸溪,惠泽、灵泽、百丈等诸潭,泉、墨等诸湖。又有醴泉井、智者泉、锡杖泉、墨池、放生池,五百罗汉石等,自古即颇负盛名,为道士、隐士栖隐之地,如伯夷、叔齐、彭宗、阮肇、许迈、葛玄、顾欢、叶法善、司马承祯、吕洞宾、张紫阳等,皆曾居此,山中之道观、佛寺特多。



 佛教开拓此山,相传约于吴赤乌年中(238~251),首建清化寺、翠屏庵,未久,有支遁、于法兰、昙光、竺昙猷等人,先后创建栖光寺、隐岳寺、中岩寺等。其后,法顺创建瀑布寺,慧明创建卧佛寺。僧护居于石城,发愿造弥勒石像,僧淑、僧祐继其业,于梁天监十五年(516)竣工。此外,智达开创栖禅寺,天花尊者建开严寺,僧祐亦建白岩寺。至南朝陈宣帝太建七年(575),智顗定为修禅之地,遂于佛陇峰建修禅寺(后称禅林寺),自此乃为天台宗之根本道场。智顗晚年时,晋王广(炀帝)建天台山寺,大业元年(605)赐额‘国清寺’,天台宗历代祖师皆住于此。后又增建平田寺。唐贞观六年(632)灌顶入寂于国清寺,其后智越、普明、智威等相继住之。据传丰干居国清寺时,拾得为典座,寒山住寒岩幽窟中,常来该寺乞食,与拾得相交游,赋诗颂三百余首。后玄朗、湛然相继至此。建中三年(782)湛然入寂于佛陇道场,门人奉全身塔于智顗茔兆之南隅,元浩纂辑其教法,号天台中兴之祖。唐贞元二十年(804),日僧最澄、义真等至智者禅院(真觉寺)从道邃、行满习天台宗教法,又从修禅寺翛然传牛头禅一派,返国后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。唐武宗会昌废佛后,天台山寺塔多被毁坏。最澄于禅林寺中草

创之院,亦告荒废。后圆珍、圆觉再兴之,就国清寺建止观堂,号天台山国清寺日本国大德僧院。日本留学僧每多巡拜天台山。后梁龙德年中,德韶、师蕴住云居,受吴越王之归依,复兴智顗旧迹。

 唐末以来,禅宗兴盛,故天台山禅寺特多。五代时,德韶、义寂再兴。至宋代,知礼、遵式等人将天台教学迁至四明山、西湖,其后天台山逐渐衰微。元代时有无见先睹住之,明代有昙噩、象先真请、易庵如通、月亭明得等人栖止于此,然至明代弘治、正德年间几已衰灭。天台山原有佛寺七十二,明万历年中,存废相半。现存国清寺、真觉寺、高明寺、大佛寺、华顶寺、上方广寺、下方广寺、万年寺、宝相寺等。其中以国清寺为根本道场,伽蓝俱备,最为著名。真觉寺为埋葬智顗之地。龛前有双石塔,号定慧真身塔院。高明寺留有智顗讲净名经之遗迹,号智者幽溪道场。宝相寺又称赤城寺,大佛寺为智顗入灭之处,吴越王时,德韶创建堂舍,号宝国华严院,宋代始改为今名。山顶

有七级二十丈之砖塔,系梁岳阳王妃所建,今存四级。其他有飞霞、玉京、餐霞、华阳、紫阳等五洞。[天台四教仪集解卷上、梁高僧传卷十一、卷十三、卷十四、国清百录卷二、卷三、卷四、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、天台山方外志、法华持验记卷上、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第一二一至第一二六、职方典第九九五、第一○○○、第一○○二、天台霞标卷五之四、支那佛教史迹评解卷四]
/.Block Style 18 Block Style 19 /.Block Style 19 Block Style 20 广告1

天台山相关文章

Item

无尽

无尽

Item

无愿三昧

无愿三昧

Item

无愿解脱门

无愿解脱门

/.Item
Block Style 20
Block Style 3, 4, 5
广告正方形

佛教字典推荐文章

Zola
Item

全文大悲咒全文

  南无·喝啰怛那·哆啰夜耶。   南无·阿唎耶。
Item

文殊菩萨五字心咒原文

  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
Item

净水咒原文

唵嚩悉波罗摩尼莎诃
Item
/.Block Style 3, 4, 5
/.Section Contents /.Section Contents Section Footer /.Section Footer Javascript Fi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