梵语catva^ri jn~a^na^ni。指四种智慧。(一)佛果之四智。全称四智心品。为唯识宗所立。即将有漏的第八识、第七识、第六识,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,即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。
于密教中,加上法界体性智,合为五智,除法界体性智表示中央大日如来之外,以其余四智表示四方四佛之智。就金刚界而言,大圆镜智表示东方阿■佛,平等性智表示南方宝生佛,妙观察智表示西方阿弥陀佛,成所作智表示北方不空成就佛。就胎藏界而言,大圆镜智表示东方宝幢佛,平等性智表示南方开敷华佛,妙观察智表示西方无量寿佛,成所作智表示北方天鼓雷音佛。大日经疏卷五(大三九·六三一下):‘正方四叶是如来四智。’[成唯识论卷十、百法问答钞卷八](参阅‘四智心品’1771)
(二)菩萨观唯识无境之四智。乃唯识宗为破外道余乘之执于实我实法而立。摄大乘论卷中、成唯识论卷七等载,即:(一)相违识相智,谓观境随人、天、鬼、畜等业力不同而变现不同之相,故境非实有。(二)无所缘识智,谓观所生之识皆缘于过去、未来、梦等非实之境,一切境界皆心所变,故观唯识无境。(三)自应无倒智,谓观境若为实,则一切凡夫皆为圣,以本来证悟心外之境自然成就而无颠倒;然凡夫尚须藉外境功用始得解脱,故境非实有。(四)随三智转智,谓随三智观转境相之智。三智为:(1)随自在者智转智,谓已证得心自在者,能随心转变外境。(2)随观察者智转智,谓得胜定而修法观者,观一境而众相显现,境若实有,则不能如此。(3)随无分别智转智,谓起证实之无分别智时,一切境相皆不现前。由此三智得观唯识无境。菩萨成就上述之四智时,于唯识之理决定悟入而证无心外实境。[摄大乘论释卷四(无性)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末、观心觉梦钞卷上]
(三)罗汉四智。乃二乘、无学圣人内证四谛之智。据胜鬘经一乘章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等载,即:(一)我生已尽,指断尽未来苦果,乃断集之智。(二)梵行已立,指修道而成满无漏之圣道,乃修道之智。(三)所作已辨(办),指断障证灭之功成,乃证灭之智。(四)不受后有,指无学圣人已尽生死惑业,不受后世苦果,乃断苦之智。[大毗婆沙论卷一○二、大乘义章卷十九‘四智义’、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五下]
(四)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所说之四智。即:(一)道慧,知一道之智。(二)道种慧,道有无量差别,能一一通达此无量道之智。(三)一切智,知一切法寂灭一相之空智。(四)一切种智,知一切法一相寂灭,并识一切法种种行类差别,为有空双照之实智。天台以此四智依次配于法华经之‘开、示、悟、入佛知见’之说。[法华文句卷十一](参阅‘开示悟入’5305)
(五)胜论外道所立之四智。依智之性类而分为四:(一)犹豫智,谓虽不犹豫法体为一,然对多体之诸法则生疑念,以此疑念所起之智,称为犹豫智。(二)审决智,谓以犹豫智对多体之诸法所产生之审决智用。(三)邪智,又作暗决断,即错误决断之智。(四)正智,又作无颠倒,谓无颠倒之智。[胜宗十句义论]
(六)指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三所说之四智。即:因智、时智、相智、说智。此四智乃佛所得之不共智。
(七)指苦智、集智、灭智、道智四种。又作四谛智,为十智中之四种。(参阅‘十智’472)
/.Block Style 18
Block Style 19
/.Block Style 19
Block Style 20
广告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