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ction Navbar V1

四种对治

Section Contents
Block Style 16

四种对治

/.Block Style 16 Block Style 18
对,即敌对;治,即攻治。即以无漏智对治烦恼,依其位次之前后而有四种之别。据俱舍论卷二十一、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等所载,即:(一)厌患对治,又作厌坏对治、伏对治。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、烦恼惑业之集,深生厌恶而起大加行,修于圣道以对治苦、集。(二)断对治,谓众生了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,故修无间道以断除惑业。(三)持对治,谓从无间道之后,入于解脱道,则能摄持所断之烦恼,不令更起。(四)远分对治,谓从解脱道之后,入于胜进道,能令所断之惑永远乖离。

 有关四种对治之次第,另有异说,即:(一)俱舍论卷二十一于上记之外,另又举出:(1)断对治,(2)持对治,(3)远分对治,(4)厌患对治。(二)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一所载:(1)断对治,(2)厌坏对治,(3)持对治,(4)远分对治。

 就能断之道与所断之惑的相对关系,尚有:(一)俱舍论卷二十一载,上上品诸惑,能以下下品之道对治;下下品诸惑,则以上上品之道对治。(二)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一载,世友尊者将四种对治配于三界,认为色界中四种对治皆具,欲界中具有厌患、持、远分三对治,无色界中则具持、远分二对治。(三)大毗婆沙论卷十七、卷一四一载,于四种对治之外,加立舍对治,其异于上述四种对治者,系于四道之中,不论任何一道,随其所应,而舍离烦恼;同论卷三,则明示舍、断、持、不作、不往等五种对治之义。 (四)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六,将七种作意配于四种对治,即以了相、观察、胜解等三种作意配于厌患对治,远离、摄乐、方便究竟等三种作意配于断对治,以方便究竟果作意配于持对治,而以七作意之总合,配于远分对治。(五)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,以断对治配于加行道与无间道,其说与俱舍论等说稍异。(六)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七末于阐释‘持对治’时,所说之‘断得’异于大毗婆沙论等诸论之说。了义灯谓,大乘所主张之‘断得’,虽不明言‘得’,然于诸惑现行时即能证断之,并摄持其体之‘用’,而摄持此‘用’即与‘得’同义,故无须另立‘得’之名目,而可自然‘断得’。大毗婆沙等诸论所主张之‘断得’,则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五七所载,所谓‘断惑’,非如以刀割物、以石磨物等仅断除惑体自身即可,而系必须断除烦恼所系之一切,并证得‘离系得’,令诸惑不得成就,如是始称‘断’,故异于大乘之说。[杂阿毗昙心论卷十、顺正理论卷五十五、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五中](参阅‘四道’1789、‘对治’5793)
/.Block Style 18 Block Style 19 /.Block Style 19 Block Style 20 广告1

四种对治相关文章

Item

无尽

无尽

Item

无愿三昧

无愿三昧

Item

无愿解脱门

无愿解脱门

/.Item
Block Style 20
Block Style 3, 4, 5
广告正方形

佛教字典推荐文章

Zola
Item

全文大悲咒全文

  南无·喝啰怛那·哆啰夜耶。   南无·阿唎耶。
Item

文殊菩萨五字心咒原文

  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
Item

净水咒原文

唵嚩悉波罗摩尼莎诃
Item
/.Block Style 3, 4, 5
/.Section Contents /.Section Contents Section Footer /.Section Footer Javascript Fi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