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ction Navbar V1

外我

Section Contents
Block Style 16

外我

/.Block Style 16 Block Style 18
指身外之我,或存于五蕴外之我。为‘内我’之对称。我,梵语 a^tman,含有主宰、自我等义。佛教之立场,反对有‘常一主宰、具有自在之力’之‘实我’,故若有主张‘我之存在’者,则为一种执着。然‘我’之概念为印度思想界自古以来重要主题之一,各教派或学说先后产生各种有关‘我’之界说。据成唯识论卷一之说,通常对‘我’有所执着者有三类:(一)以为‘我’在于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蕴之中,亦即总合此五蕴即等于‘我’,称为‘即蕴之我’;如一般世间之人多有此种执着。(二)以为远离上述之五蕴,另有别体存在,即‘离蕴之我’;如小乘经量部及六派哲学中之数论、胜论等学派皆如此主张。(三)以为‘我’并非在五蕴之中,亦非离于五蕴,而系与五蕴处于不即不离之关系中,称为‘非即非离蕴之我’;如小乘犊子部、正量部等皆执持此一观点。

 上记三种主张皆以‘我’为实有者,其中之第二种,即执持‘离蕴之我’者,广义言之,乃属‘外我’之主张者。据成唯识论卷一之说,彼等之主张又可分为三种:(1) ‘我’之体性恒常而周遍一切,其‘量’等同虚空,能随处造业而受苦乐;如数论、胜论等学派即主张此说。(2)‘我’之体性恒常,然其‘量’不定,每随身形之大小而卷舒变异,无有定量;如无惭外道即奉持此说。(3)‘我’之体性恒常而微细至极,常潜于身中,造作诸业;如小乘经量部、兽主外道等皆作此说。

 此外,自印度两大史诗中之摩诃婆罗多(梵Maha^bha^rata )开始,一般人多称大自在天(梵Mahes/vara )为湿婆(梵S/iva ),并以此神为创造世界之最高神格,其体性常住而遍满宇宙。如是以大自在天为宇宙唯一之大我者,相对于个人我、自我之 a^tman 而言,即称为外我。然此类主张,均为佛教所否认。大日经疏卷七(大三九·六四八下):‘若行人不解正因缘义,而修证诸禅,必当计着自心以为内我。(中略)设令不依内我,必依外我,即是自在、梵天等也。’[大品般若经卷二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、异部宗轮论述记](参阅‘我’2937)
/.Block Style 18 Block Style 19 /.Block Style 19 Block Style 20 广告1

外我相关文章

Item

无尽

无尽

Item

无愿三昧

无愿三昧

Item

无愿解脱门

无愿解脱门

/.Item
Block Style 20
Block Style 3, 4, 5
广告正方形

佛教字典推荐文章

Zola
Item

全文大悲咒全文

  南无·喝啰怛那·哆啰夜耶。   南无·阿唎耶。
Item

文殊菩萨五字心咒原文

  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
Item

净水咒原文

唵嚩悉波罗摩尼莎诃
Item
/.Block Style 3, 4, 5
/.Section Contents /.Section Contents Section Footer /.Section Footer Javascript Fi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