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ction Navbar V1

祆教

Section Contents
Block Style 16

祆教

/.Block Style 16 Block Style 18
英语 Zarathustra, Zoroaster, Zoroastrianism, Zarathustra。音译琐罗亚斯德教。又称火祆教、火教、拜火教。西元前六、七世纪波斯之预言家琐罗亚斯德创于波斯东部大夏(今阿富汗之巴尔赫)之民族宗教。自古代波斯帝国至中世萨珊王朝(Sassanides, 224~651)止,成为波斯之国教而兴盛。七世纪,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,该教遂于波斯本土逐渐衰落。部分教徒不愿改信回教,乃向印度西海岸迁移。因而残存于南亚。目前该教在印度孟买地区有教徒十万余人。另于伊朗南部之耶斯德、格尔孟,及巴基斯坦卡拉奇一带皆残存少数信徒。

 又该教曾于六世纪(南北朝时代)传入我国,当时西域之焉耆、康国、疏勒、于阗等均信奉该教。北魏、北齐、北周之皇帝皆曾带头奉祀。隋唐时,在东西两京皆建立‘祀祠’,并设立祀官,然当时信奉该教者多为侨居中国之外国人。北宋末年、南宋初年于汴梁、镇江等地仍有祆祠,民间亦有拜火之风习。惟至宋以后,中国之史籍绝少有关此教之记载。要之,祆教之势力在今日世界已濒临没落衰竭,然在世界各大宗教之关系史上,祆教对犹太教及基督教有极大之影响,另如密特罗教(Mithraism,又作光明教)、摩尼教(Manicheism)皆为祆教所衍出之宗教。

 祆教之主神名为亚甫拉马哲达(Ahura Mazda, Ormuzd,意译火祆,意即智慧光明之善神),认为世间万物皆为其所创;又以火为主神之象征,代表光明、善、神圣,而加以礼拜,故一般皆称此教为拜火教。其圣典称为阿凡士塔(Avesta),其内以光明之神为全知全能之主,能与黑暗之恶神安格罗麦纽(Angro Mainyu)争斗,即以光明、黑暗分别代表人生两大力量之善恶二元论。认为人类为光明之神之仆从,在其保护下,与黑暗之恶神争斗;而于善恶两端之争中,人有自由选择之意志。该教富有强烈的一神教之色彩,惟仍主张在主神之下,有许多善神存在,包括农牧社会等众多复杂之神灵。同时以火象征其主神之灵,根源于天界,故应特别尊敬奉拜。在寺院或一般家庭皆置

有圣火,且于圣火之前举行祈祷。并认为火葬或土葬会污染神圣而排斥不用,仅将尸体置于岩山顶之‘沉默之塔’上,作为秃鹰之食,称之为鸟葬,此为其特异风俗之一。
/.Block Style 18 Block Style 19 /.Block Style 19 Block Style 20 广告1

祆教相关文章

Item

无尽

无尽

Item

无愿三昧

无愿三昧

Item

无愿解脱门

无愿解脱门

/.Item
Block Style 20
Block Style 3, 4, 5
广告正方形

佛教字典推荐文章

Zola
Item

全文大悲咒全文

  南无·喝啰怛那·哆啰夜耶。   南无·阿唎耶。
Item

文殊菩萨五字心咒原文

  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
Item

净水咒原文

唵嚩悉波罗摩尼莎诃
Item
/.Block Style 3, 4, 5
/.Section Contents /.Section Contents Section Footer /.Section Footer Javascript Fi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