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ction Navbar V1

梦经

Section Contents
Block Style 16

梦经

/.Block Style 16 Block Style 18
指佛典中有关梦之经文。小乘佛典与大乘佛典对梦之看法、解释,均有不同。前者非以梦之本身为对象,而系意图假托梦来暗示重大事件及转变;后者则详述梦之本质,并论及其实体之有无、善恶之差别等根本问题。故前者乃属原始、自然之观点,后者则为批判性、形而上之观点。如佛母摩耶夫人梦白象自右胁入胎遂怀悉达多太子,此段经文即属前者之例。至于般若经及其他诸多大乘经典中,常有‘一切法如梦’之譬喻,此即属后者之例。又如金刚经(大八·七五二中):‘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’此偈即称六如偈、六喻偈;而于大智度论卷六则有‘十喻’之说。此类般若经典所说者,皆属否定梦的实在性之观点。

 佛典中,最早论述梦之本质与自性之经论为大毗婆沙论,该书卷三十七举出‘梦为实有’之说法,论中并谓(大二七·一九三中):‘若梦非实,便违契经。’如上引文所述,既主张梦为实有,故认为对所梦之一切,应负起道德之责任(业报)。同卷又列举五种有关梦之自性,即:(一)法救、觉天等婆沙四大论师揭举妙音、世友等之学说以阐论梦,谓睡眠之时,心与心所法于所缘之境而转,于觉醒之后犹存记忆而能对他人陈说者,此即称为梦。盖心与心所乃人类之意识、感觉等精神作用之总称,故此说系以心、心所之全部精神作用为梦之本体。(二)以‘意’为梦之自性,即睡眠前之意识作用忽现于梦中。(三)以‘念’为梦之自性。念,指记忆。谓由过去至现在,乃至由现在至未来,其相续不断之记忆作用即为梦之自性,故有过去之记忆现于现在梦境之情形。又梦觉之后能对他人陈述所梦者,亦藉此记忆之作用。(四)以五取蕴为自性。五取蕴,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种有漏烦恼之积聚。于睡梦中,诸蕴辗转相资以成梦事,故以之为梦之自性。(五)以一切法(即一切心、物等之万象)为梦之自性。

 关于梦之种类,因缘等,于佛教之前,古印度吠陀经典已举出‘七因缘’之说,即经由见、闻、受、希求、分别、当有、诸病等七类原因而引致之七种梦。佛教则举出四因缘、五因缘、六因缘等诸说。据巴利经典弥兰王问经所载,梦之原因有六,即:风病、胆汁病、痰病、天神鬼神之诱惑、习惯、前兆(象征),其中仅前兆一项所梦为真,其余均是虚妄。又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七举出梦之五因缘:(一)由他力所引,如天人、仙神、圣贤等之神秘力透过梦,给予梦者引导教训。(二)曾更念,即由过去之经验、记忆所现之梦。(三)由当有,即预告未来吉凶、命运报应等而现之梦。(四)由分别,即由于强烈思考、希求、疑虑等之意识作用而相续出现于夜梦中。(五)由诸病,即由于四大不调等诸病引发肉体之痛苦,由是而导致梦。同论并谓,如是五因,于三界中之欲界,举凡异生(凡夫)、圣者、预流果、罗汉、辟支佛等,皆有此等情状,唯有佛世尊诸漏已尽,远离一切颠倒,既无上述之情形,故佛唯有睡眠而无梦,其睡眠亦无别于觉醒。欲界之外,其余之色界、无色界均无梦。

 大智度论卷六亦举出五梦因:(一)身体四大不调,热气多则梦中见火、黄、赤等。(二) 冷气多则梦中见水、白等。(三)风气多则梦中见飞、黑等。(四)对所见闻之事,思惟过度,故梦中复现。(五)天所启示,令见未来之事。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二则举出:(一)四大不和,(二)先见,(三)天人,(四)想梦等四种梦因。

 于上记大毗婆沙、大智度、善见律毗婆沙等三大典籍中,大毗婆沙论成立最早,乃迦腻色迦王治世时所结集者,大智度论则约晚二百年,善见律毗婆沙再晚二百年。三书成立时代之先后,及其对梦之自性、虚实等之看法,显然深具关系。大毗婆沙论谓梦乃真实者,大智度论谓上记之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属妄见,善见律毗婆沙则采取折中立场,谓‘四大不和’与‘先见’二者所致之梦为虚妄不实,‘天人’与‘想梦’二者则为真实,并主张一切梦不必受果报,盖因梦不属善、不属恶,乃为一种‘无记’。

 佛典之中,有关梦之经文极多,最常见者为佛托胎之瑞梦与佛入灭之悲梦,前者散见于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、众许摩诃帝经卷三、普曜经卷二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、法华经普贤劝发品、观普贤菩萨行法经、摩诃摩耶经、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二、俱舍论卷九、异部宗轮论、摩诃止观卷二上等,后者散见于大般涅槃经卷下、梵文大般涅槃经卷四十、涅槃经后分卷下、摩诃摩耶经卷下、迦叶赴佛般涅槃经、大智度论卷三,大唐西域记卷六拘尸那揭罗国条、法苑珠林卷十、卷十二等。此外,另有关于佛出家之梦,详载于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等之佛传经典中。

 另如般若部、法华部所记叙之梦,如大般若经卷四五一之梦行品(同经文亦出于大智度论卷七十五之释梦中入三昧品),内容记叙释尊、舍利弗、须菩提、弥勒等四者之间,研讨有关‘梦中之业’之论点,此乃般若等大乘经典对梦所表现之批判性、思索性立场之典型代表。其结论已进入第一义谛,而谓若认为现实与梦境有差别者即为妄见,亦即采取‘现实即梦’之观点,而彻底契符般若空之思想。又关于梦之业报究竟应予以肯定或否定,端视阐说者之自由,要之,其关键皆系于万法一如的平等观之第一义空。

 又大般若经卷五九六、大智度论卷六等复以十种譬喻说明般若实相,即:如幻、如焰、如水中月、如虚空、如响、如犍闼婆城、如梦、如影、如镜中像、如化等之十种譬喻,此即所谓‘般若十喻’,其中即有‘如梦’一喻。另如大品般若经卷一表示‘诸法皆空’之十喻,亦有梦喻。又如维摩经卷上表示‘人身无常’之十喻,亦举出梦喻。此外,大智度论卷七亦载有三淫女之梦,并藉之申论‘诸法实尔,皆从念生’之妙旨。又如法华经安乐行品则载,法华行者若修四种安乐行,必能感得‘见佛为众生说法’、‘见自己为众生说法’等五种好梦之相。

此外,如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一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等之方等部、秘密部经典等,则与上记般若经典之梦大异其趣。其中,大方等陀罗尼经所载十二梦王(十二神王、十二大王)之故事,金光明经所记载‘金鼓说法’之故事,两者皆属‘天人入梦’之情形,而非藉梦以喻说空旨妙理。

 于现存佛典中,以梦为全经主题之‘梦经’,较重要者有:(一)阿难七梦经,全一卷,又称七梦经,东晋昙无兰译,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。内容叙述阿难梦见‘自陂池生出火炎’等七凶梦,佛乃为之预言于当来世佛法衰灭之相。(二)迦栴延为恶生王解八梦缘,又称八梦经,元魏吉迦夜、昙曜共译,收于大正藏第四册杂宝藏经卷九。内容叙述迦栴延教化其本国之暴君恶生王,王深敬服,欲归依佛法。后有婆罗门嫉之,适逢王夜梦八事,呼婆罗门占梦,婆罗门歪曲八梦之意义,迦栴延指摘其奸计,并另为王解说八梦,日后一一符合前兆,王乃忏悔恭礼,归依三宝。(三)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,全一卷,又称十梦经、无希望经,译者不详,收于大正藏第二册。异译本有舍卫国王十梦经,全一卷,译者不详,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册。内容叙说波斯匿王于一夜中梦见十事,忧愁烦闷,一婆罗门趁机使恶计,欲离间王对佛陀之虔敬,后因摩利夫人之请,佛陀为王解说其梦,令其预见未来之社会状态,王之忧苦疑念乃一一冰释,益加虔笃。(四)给孤独长者女得度因缘经,凡三卷,宋代施护译,收于大正藏第二册。异译本有吴之支谦所译之须摩提女经,全一卷,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册。内容叙述佛陀为给孤独长者之女善无毒(梵Suma^gadha^ ,须摩提)解说过去世之因缘,举过去世时讫栗枳王(梵Kr!kin )因十恶梦而怏怏不乐,后从其女金鬘(梵Kan~canama^la^ )之劝说,往诣迦叶佛,迦叶佛乃为之解说其梦,谓十梦乃当来释迦牟尼佛出世之前兆。善无毒女以此闻法因缘而得度。(五)本生经中之大梦本生经(梵Maha^supina Ja^taka ),又称十六梦经。内容叙述波斯匿王梦见十六凶梦,先由一婆罗门占梦,后经佛陀解说。与上记十梦经之内容异曲同工。据学者考证,十六梦经系由十梦经增广而成者。[杂阿含经卷七、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一、大宝积经卷七十三、卷七十四、五分律卷二十六、修行本起经卷上、大智度论卷六十四、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、开元释教录卷十五](参阅‘梦’5774)
/.Block Style 18 Block Style 19 /.Block Style 19 Block Style 20 广告1

梦经相关文章

Item

无尽

无尽

Item

无愿三昧

无愿三昧

Item

无愿解脱门

无愿解脱门

/.Item
Block Style 20
Block Style 3, 4, 5
广告正方形

佛教字典推荐文章

Zola
Item

全文大悲咒全文

  南无·喝啰怛那·哆啰夜耶。   南无·阿唎耶。
Item

文殊菩萨五字心咒原文

  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
Item

净水咒原文

唵嚩悉波罗摩尼莎诃
Item
/.Block Style 3, 4, 5
/.Section Contents /.Section Contents Section Footer /.Section Footer Javascript Fil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