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ction Navbar V1

锡兰佛教

Section Contents
Block Style 16

锡兰佛教

/.Block Style 16 Block Style 18
锡兰系位于印度半岛东南海外约三十二公里之岛国,梵名Sim!hala ,音译僧伽罗,意译执师(狮)子、师子胤、师子,我国古代称之为师子国。又称铜掌岛、楞伽岛。欧洲人则称之为锡兰(Ceylon)。一九七二年改称斯里兰卡(Sri Lanka)。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根据地之一,属部派佛教上座部‘分别说系’之铜牒部。

 其有关佛教之巴利文文献有:(一)岛史(巴Di^pavam!sa ),以诗歌体叙述佛教兴起之事迹,约编辑于三二五年至三五二年间。(二)大史(巴Maha^=vam!sa ),大名王(巴Maha^na^ma ,音译摩诃那摩,409~431 在位)着。(三)小史(巴Cu^lavam!sa ),编写至十八世纪末英人入侵为止。(四)佛音论师(巴Buddhaghosa )于五世纪顷注释之三藏圣典,及其所著之清净道论(巴Visuddhi-magga )等。

 依岛史及大史前篇记载,西元前五四三年顷,毗舍耶王(巴Vijaya )建国,至西元前三世纪,天爱帝须王(巴Deva^nampiyatissa, 247 B.C.~207 B.C.在位)时,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(梵Mahendra )率四比丘、一居士及其妹僧伽蜜多(梵Sam!g=hamitra^ )等首次将佛教引入本岛。

 摩哂陀先于王城阿■罗陀补罗(梵Anura^dhapura ,巴同)之东眉沙迦山(巴Missaka )为王说象迹喻小经(巴Cu^l!a-hatthipadopama^-suttan=ta ,又称咒罗诃象譬经),并于七日间度化八千五百人。王乃于王城之南大眉伽林营造大寺(巴Maha^-viha^=ra ),又于支提山(巴Cetiya-pabb=ata )建六十八石窟寺,并迎请佛舍利,奉置于塔园寺(巴Thu^pa^ra^ma ),王妃阿■罗(巴Anula^ )且从僧伽蜜多出家。

 其后两百年,诸王皆敬信佛教,佛教发展迅速,以大寺为统一教团之中心。木叉伽摩尼王(巴Dut!t!haga^ma=ni^, 101 B.C.~77 B.C.在位)深信佛法,于大寺之西建摩利遮婆提精舍(巴Maricavat!t!i-viha^ra ,即蕃椒寺),又于大眉伽林建铜殿(巴Lo=hapa^sa^da ),于其北建金鬘大塔(巴Suvan!n!ama^li^ )。西元前一世纪,婆他伽马尼王(巴Vat!t!aga^man!i, 43 B.C.~17 B.C.在位)建无畏山寺(巴Abhayagiri-viha^ra ),摩诃帝须长老(巴Maha^tissa )即迁此寺。

 锡兰佛教因而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,两派常为争取佛教之领导权而相互倾轧。大寺派以正统自居,首先将口口相传之经典以巴利文书写于贝叶,以便长期保存,并开始编修岛史;无畏山寺派则主张革新,指责传统佛教已趋于腐败,故于大乘佛教传入(三世纪)后,成为大乘重镇。

 三世纪顷,印度大乘佛教支派方等部(梵Vaitulyava^da ,巴Vedalla=va^da ,又称方广部)传入锡兰,宣扬印度大乘系之性空思想,遭到大寺派之反对,终为瞿他婆耶王(梵Go=t!ha^bhaya, 309~322 在位)所平服。

 四世纪中叶,无畏山寺派部分比丘因不满本派引用方等部之言说,乃迁往南山寺(巴Dakkhin!a^giriviha^ra ),因僧众中有一上座比丘名为‘海’(巴Sa^gala ),故南山寺又称海部(巴Sa^galiya )或南山寺派。此即锡兰佛教第二度之分裂。

 至摩诃斯那王(巴Maha^sena, 334~362 在位)时,大乘佛教势力颇为兴盛。其前,印度正盛行无著、世亲之瑜伽思想,王迎奉印度大乘系上座比丘僧友(梵San%ghamitra )住于无畏山寺。僧友因鼓动大寺派僧众转信大乘教说失败,即向王建议,下令禁止百姓供养大寺派僧众,大寺派比丘即南移至南部摩罗耶(梵Malaya )等地方。僧友进而将大寺夷为平地。王于大寺故址附近另建一座祇园寺(巴Jetavana-viha^ra ),供养海部上座比丘帝须(巴Tissa )。然一般臣民对大寺已深具信仰,大寺僧乃联合臣民迫使帝须还俗;祇园寺其余之海部僧众,则渐渐发展为一支信仰方等部之独立宗派,称为祇园寺派(巴Je=tavaniya )。

 吉祥云色王(巴Siri-Meghavan!=n!a, 362~409 在位)继摩诃斯那王登位之后,拥护大寺派,修复大寺,塑造摩哂陀金像,并每年举行盛大纪念会。时又适逢印度羯陵伽国(梵Ka=lin%ga )佛牙城(梵Dantapura ,巴同)王子陀多(梵Danta -Kuma^ra ,巴同)与王妃稀摩梨(巴Hamma^li^ )携佛牙一颗至本岛,供奉于阿■罗陀补罗城之塔园寺,且每年定期在无畏山寺展出,供人膜拜。此后大寺、无畏山寺、祇园寺等三派长期鼎立。

 五世纪初,即大名王时代,约于东晋义熙六年(410),法显由印度返国途中,尝住于无畏山寺,称彼时三大寺有比丘一万。其时,上座部最伟大之论师佛音亦来锡兰传教,住于大寺,首先完成清净道论一书,内容分戒、定、慧三纲,多方引证早期之佛教圣典,形成佛教百科全书式之钜着。继而领导大寺派将锡兰文三藏翻译为巴利文,并以巴利文注释之,奠定上座部大寺派兴盛之基础。继佛音之后,佛授论师(巴Buddhadatta )为三藏注释作纲要,护法论师(巴Dham=mapa^la )则完成佛音未完成之注释工作。

 六至十一世纪,由于锡兰内部之政治倾轧及塔米尔人(Tamils)之入侵,佛教一直无法振作。三大寺受到严重破坏。十一世纪后半毗舍耶婆诃一世(巴Vijayaba^hu I, 1059~1114 在位)曾遣使赴缅甸,请缅甸僧至锡兰传授戒律,重新建立僧团。其后又经数十年之扰乱,至波洛罗摩婆诃一世(巴Parakkamaba^hu I, 1153~1186 在位)始统一全岛,改善僧团制度,建立堂塔僧园,并举行一次以大迦叶(巴Maha^kassapa )为首之经典结集,对巴利文三藏之注疏再加疏解。

 十二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叶,历经印度婆罗门教、葡萄牙天主教、英国基督教等之入侵,佛教更形衰微。如葡人统治期间(1505~1658),毁坏寺院、迫害僧众,以致受具足戒之比丘不超过五人。又英国统治期间(1796~1948),鼓励人民信仰基督教,并谓佛教崇拜偶像是荒谬之表现,处处限制佛教活动,致令锡兰多次由暹罗(泰国)、缅甸请戒师,重建僧团及传戒。故近代之锡兰佛教深受暹、缅二国之影响。

 一八六六年至一八七三年间,沙弥瞿那难陀(Mrgertwvatti Gunana=nda)以笔舌之力反击基督教,主张恢复佛教之光荣,全岛皆为之振奋,随即成立佛教灵智学会(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)。今日著名之阿难陀学院、法王学院、摩哂陀学院亦多创于此时。一八九一年,居士达摩波罗(梵Dharmapa^la ,后亦出家为僧)创立摩诃菩提会(Maha^=bodhi Society),训练青年至海外弘法,并在锡兰创办佛教学校。

 现今锡兰佛教分为三大派:(一)暹罗派(Siam-nika^ya),又称泰国派,一七五三年由泰国传入,属保守派,僧数最多,信徒多为上层阶级人士。其下有阿斯羯利(Asgiri-nika^ya)、摩尔伐多(Malwatta-nika^ya)等小派。(二)阿摩罗普罗派(Amarapu=ra-nika^ya),又称上缅甸派,一八○二年由缅甸传入,信徒多为中、下阶级人士。其下有乌梵(Uva-nika^=ya)、那梵罗庵利耶(Nuwaraeliya-nika^ya)等小派。(三)蓝曼匿派(Ra^=man~n~a-nika^ya),又称下缅甸派,一八六五年亦由缅甸传入,为少数之革新派。其下有阿古勒沙(Akures=sa-nika^ya)、庵尔羯利瓦(Elgiri=va-nika^yaㄦ)等小派。此三派之根本教理并无差别,均属南传上座部,所异者为生活习惯与修行方式。

 岛内佛教遗迹颇多,古都阿■罗陀补罗附近有无畏山寺、祇园寺、塔园寺、楞伽寺(巴Lan%ka^ra^ma )、大寺、蕃椒塔、金粉塔(Ruwanweli Da=goba)、岩石寺(巴Gal-viha^ra )、铜殿、摩哂陀墓、大菩提树等。坎底市(Kandy)则有佛牙寺等古迹。此外亦陆续发掘出阿难陀巨像、释迦佛像等具有历史价值之雕像。



 我国与锡兰之交通约始于东晋时代,亦即其大名王前后。梁高僧传卷六道融传载,后秦姚兴(394~416 在位

)时,师子国有一婆罗门闻鸠摩罗什(344~413)在关中弘法,遂至长安伺机论难,时有道融者,挺身而出破斥其谬。同书卷十三慧力传及梁书列传第四十八载,师子国国王闻东晋孝

武帝信奉佛教,特遣沙门昙摩抑进献玉佛一尊,高约一公尺余,经十余年,至安帝义熙二年(406)始达我国。另据高僧法显传载,法显于义熙六年到锡兰,二年参学期间,亲访诸寺,并携返弥沙塞律藏本、长阿含、杂阿含等经典。又宋书列传第五十七载,刘宋文帝元嘉五年(428),师子国刹利摩诃南王,曾遣使进献牙台像;所记之‘刹利摩诃南王’即指前记之大名王。又据开元释教录卷五载,刘宋时有师子国沙门僧伽跋摩来华,译出弥沙塞律抄一卷。另于历代三宝纪卷十一所载,萧齐永明六年(488),曾有三藏法师(或谓即佛音论师)携带佛音所注释律藏之作善见律毗婆沙至广州,后由其弟子僧伽跋陀罗与沙门僧猗共同译出。此外,梁书列传第四十八亦载,梁武帝大通元年(527),师子国伽叶伽罗诃梨邪王曾向武帝上表,誓言弘扬三宝,度化众生。

 唐代与锡兰之往来更见频繁。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载,玄奘(602~664)大师虽因故未至该岛国,然知其时盛行大乘及上座部佛教。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载,武后垂拱元年(685),新罗僧慧轮与唐僧无行皆曾游历该岛。又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载,印度金刚智三藏(671?~741)曾至岛上参礼佛牙、佛迹,后于开元八年(720)至洛阳,携来师子国国王进献之大般若经梵夹本;册府元龟则载,阿目伽跋折罗(即不空三藏)于天宝五年(746),携来师子国尸罗迷迦王进献之贝叶梵字大般若经一部。然不空携经之说恐系后人将金刚智携经一事混讹而成者。另据明本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附记载,明永乐三年(1405),三宝太监郑和曾至该岛夺取佛牙。故知中、锡二国虽历经各朝政治之递嬗,仍能维系佛法之交流不断。

 锡兰自佛教入传至今两千多年中,风俗习惯、生活方式、建筑、雕刻、绘画、文学、音乐等各方面,皆深受佛教影响。一九四八年独立以来,更以佛教为国教,以传统佛教之代言人自居,致力于种种弘扬佛法之事业;国内普遍设置佛教组织,全国性者如全锡兰佛教会议(All Ceylon Bud=dhist Congress)、全锡兰妇女佛教会(All Ceylon Womans/ Buddhist Association)、公职人员佛教徒协会(Goverment and Local Gover=ment Buddhist Association)等,国际性者如世界佛教徒友谊会(Wo=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)、摩诃菩提会等,分别进行各项佛教活动,佛教杂志与出版社亦热烈投入弘法行列,其中以锡兰政府出版之英文佛教百科全书(Encyclopedia of Buddhism),尤为世人所重,迄今仍在陆续出版中。此外,又于国外设立佛教使节团,如伦敦佛教精舍(Lo=ndon Buddhist Vihara)、华府佛教寺院(Washington Buddhist Vih=ara)等,直接在当地宣教,接引外国人士皈依佛法。因知锡兰之佛教仍不断朝着现代化、组织化等方向进展。

 目前,锡兰有关佛教之节庆有:(一)新年,锡兰人之新年有阳历一月一日、四月十三日、八月三十日等三种。其中以四月十三最重要,称为僧迦罗底(梵Sam!kra^nti ),一连庆祝五天,佛教信徒至佛寺礼佛、拜塔、拜菩提树、供僧、受持五戒及听法,并祭拜大自在天等诸神;又以米与牛乳煮成乳饭(巴khi^rabhatta ),供养僧众。(二)卫塞日(巴Vesa^khapu^ja^ ),为锡兰最伟大之节庆。于五月月圆日庆祝佛陀之诞生、正觉、涅槃。人民往佛寺礼敬、供养三宝,持戒听法;政府则禁止杀生、卖酒,间或释放囚犯。(三)佛牙节,佛牙本置于塔园寺,然至十六世纪初,西人势力伸入锡兰后,锡兰王朝即迁都至中部山地之坎底,佛牙亦移至此,新建佛牙寺供养,并订每年八月一日起,举行隆重之佛牙游行祭典,故又称坎底游行盛会(Kandian Perahera),为驰名世界之重要节庆。(四)庄严寺(巴Kaly=a^n!i^viha^ra )佛舍利游行盛会,本寺距可伦坡约八公里,据传佛陀曾驻锡于此,盛会自二月十三日起,一连举行数天。(五)摩哂陀纪念日,锡兰历七月十五日,系以昔时摩哂陀至锡兰传教之首日为节日。(六)摩醯耶伽那塔(巴Mahiyan%gan!acetiya )纪念日,此古塔距坎底约八十公里,据传佛陀亦曾在此驻锡,故每年锡兰历九月,即有纪念游行。(七)僧伽蜜多上座尼纪念日。

 至于日常之佛教仪式,部分依经律而行,部分则依风俗而行。一般仪式有:(一)佛日,每月有四日,类似我国之斋戒日,信徒于此日即入佛寺礼佛;僧人为信众说三皈五戒等,皆以巴利文念诵。(二)说法,传统之方式为人民自建说法堂,请僧人说法;佛寺则于日落后以击钟为信号,即开始说法。较隆重之说法仪式则由三位法师日夜轮流说法。(三)敬佛,以食品供养佛陀。(四)施僧(巴San%ghada^na ),供养僧人。(五)念诵守护经,信徒请僧人念诵三宝经(巴Ratanasutta )、五蕴护经(巴Khandha Paritta )等守护经,以消灾祈福。[宋书太祖本纪第五、比丘尼传卷二僧果传、梁高僧传卷三求那跋摩传、佛祖统纪卷三十六、大唐西域记卷八、南传佛教史(净海)、世界佛教的现状(李添春)、E. Tennent: An Account of the Island of Ceylon; H. Parker : An=cient Ceylon](参阅‘佛音’2643、‘阿■罗陀补罗’3659)
/.Block Style 18 Block Style 19 /.Block Style 19 Block Style 20 广告1

锡兰佛教相关文章

Item

无尽

无尽

Item

无愿三昧

无愿三昧

Item

无愿解脱门

无愿解脱门

/.Item
Block Style 20
Block Style 3, 4, 5
广告正方形

佛教字典推荐文章

Zola
Item

全文大悲咒全文

  南无·喝啰怛那·哆啰夜耶。   南无·阿唎耶。
Item

文殊菩萨五字心咒原文

  嗡 阿 拉 巴 扎 那 帝
Item

净水咒原文

唵嚩悉波罗摩尼莎诃
Item
/.Block Style 3, 4, 5
/.Section Contents /.Section Contents Section Footer /.Section Footer Javascript Files